人工天河紅旗渠,讓河南林州這個名字蜚聲在外。而近日當地官方主辦的紅旗渠網,發出了一則旗幟鮮明的“民意徵集”——如果“林州市”改為“紅旗渠市”,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張家界一樣給百萬林州人民帶來不爭的紅利?
  由於該網站具有官方背景,引發了廣泛關註。這則名為“林州到底叫啥好,請你談談看”的文章,引發不少市民猜測:莫非林州要改名了?18日,林州市委宣傳部承認紅旗渠網確實掛了征求意見表,但不代表官方意見,可能是新聞中心掛在上面的。
  鳳凰網昨天所做的調查顯示,超過65%的網友反對林州改名紅旗渠,認為這一舉動實際意義不大,屬於浪費錢瞎折騰。大河網 央廣網
  城市改名,
  “討口彩”換不來發展紅利
  這幾年,城市“更名易姓”風起雲涌,且無一例外打著“為發展”的旗號。其中不乏有雲南中甸更名香格裡拉、四川灌縣改成都江堰市的成功案例,但更多的則是得不償失的深刻教訓。其實,一個生機勃勃的城市,不是靠名字“討口彩”來謀得發展紅利的。
  再者,即使城市換了個“馬甲”,可歷史還是那個歷史,文化還是那個文化,不但難以“一改出名”,反而在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中,要付出高昂的經濟成本和社會代價。一則,當地的路牌地標、通信設施、居民信息等都要“舊貌換新顏”,沒幾個億恐怕很難搞定;二來,全國各地涉及此名的標識、地圖、公共設施也要作相應的修改,面之廣、量之大,成本更是無法估量;三則,公眾適應新的城市名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。
  其實,改名只是一種手段,不僅區域發展不以“地名論英雄”,而且若是改名後“一切照舊”,也是難以“引鳳”助推發展的。把“取之於民,用之於民”的公共財政花在意義並不大的改名上,怎能經得起歷史和公眾的考問?名只是虛的,城市發展得靠務實。既然紅旗渠已經聲名遠揚,而且紅旗渠精神亦是林州的城市精神,那對林州市來講,與其改名不如揚名,打好紅旗渠這張牌倒是不錯的發展思路。徐劍鋒
  改名前,
  征求民意就是最好的廣告
  城市改名,往往遭遇非議,最強烈的反對聲音莫過於“瞎折騰”,每一座城市改名都是如此,自然也會有人計算出消耗的成本、給老百姓帶來的不便等。一個改名數據被廣泛引用:一個150萬人口的小城市改名,光是重辦二代身份證就要花掉2000萬元,而各級行政機關名稱也要變更,地圖也要重印,各種證件也要重新製作,戶籍也要重新上報等等。一個中等城市改一個名字則要耗費數億元。大城市改名需要的更多,差不多要幾十億元了。因此,對於改名聽到最多的就是反對了。
  我們也要看到,有些城市改名了,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可觀的。林州市也想改名,這樣的出發點並沒有錯。不過,以前,往往是相關領導決定了,再經過形式主義上的“程序”。這回林州市想通過改名取得同樣的經濟效益,但並沒有“自作主張”,而是想到征求民意,實在難能可貴。
  紅旗渠是上個世紀60年代,林州人民在萬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巍峨太行山上修建的一條全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。這條林州人民的“生命渠”“幸福渠”,孕育鑄就了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、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。這不僅讓林州人感到驕傲,更被全國人民所熟知。“林州市”和“紅旗渠市”,哪個名字更響亮,毫無疑問,是後者。將城市名稱改成“紅旗渠市”,這未嘗不可。
  城市有改名的衝動,不必一棍子打死,改不改讓全市人民說了算。從這點看,無論林州市最終是否改成“紅旗渠市”,都已經給林州做了最好的廣告。郭文斌
  改名後,
  並非個個都功成名就
  案例一:1994年湖南省大庸市更名張家界。大庸原是一個不知名的小縣城,連條像樣的公路都沒有。更名張家界市之後,知名度迅速飆升。現在早已有了機場、通了火車,是全國一線旅游城市。
  案例二:2002年雲南省中甸縣更名香格裡拉縣。更名後,國際國內旅游達人都知道了在這片位於滇西北的雪域高原上,有舉世聞名的梅里雪山、一望無際的高原草甸、風格各異的民族歌舞、獨具魅力的民間傳統藝術、神秘的多宗教文化等,去香格裡拉旅游成為人們心中的嚮往。
  案例三:1987年安徽省徽州地區改名黃山市。20多年來,爭議聲不斷,不僅沒帶來經濟大發展,而且使歷史悠久、風格獨具的徽州文化為之弱化。另外,高舉“黃山”牌的黃山市區距離黃山風景區還有70公里,導致“皖南處處皆黃山,到了黃山不見山”的狀況,給游客帶來許多麻煩和困惑。
  案例四:1994年湖北省荊州地區、沙市市和江陵縣被撤銷,設立荊沙市。沿用千年的荊州之名一朝被廢,引發眾多爭議。1996年,國家又恢復了被改掉兩年的“荊州”之名。
  李英鋒  (原標題:林州欲改名紅旗渠市,你贊同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t87wtmet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